新生兒照顧
0-1個月的照顧須知
認識新生兒常見問題
1. 黃疸
原因:
紅血球的代謝產物膽紅素,會由血液運送到肝臟,經代謝後,由膽管排泄於腸子內。當代謝路徑發生問題,造成血液中膽紅素的堆積,就形成黃疸。一般新生兒在出生2~3天時,由於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,皮膚開始變黃,平均4~5天時達到高峰,第7~10天逐漸下降,然後在約兩週時消失。
判別/觀察要點:
新生兒黃疸是循序漸進,會由臉部皮膚變黃,並逐漸擴散至軀幹到四肢,黃疸消退時,是由四肢往身軀最後才是臉部。
一般若只有臉有黃疸大約為5mg/dl,軀幹大約為10mg/dl,如果黃疸在腳,大約為15mg/dl,需立即就醫。
處置:
1. 充足餵食。
2. 注意大便顏色(參閱大便卡)
3. 每日注意黃疸出現位置(參照上述判別)。
4. 觀察是否活動力下降。
5. 住院治療,主要以照光治療。
2. 產瘤/血腫
原因:
產瘤」是生產時寶寶頭受到擠壓所產生的,而「產瘤」會因生產的過程不同而有不同程度與不同形狀的瘤。發生的時間有不同,有時出生即有,或出生 24 小時後才有。
處置:
等寶寶自己吸收,忌按摩。觀察是否縮小即可。
3. 臍帶護理
處置:
準備物品:準備濃度 75 %、95% 酒精、三吋無菌棉棒。
事前準備:將手洗乾淨。
方法:用 75 % 酒精沾濕棉棒,由臍帶的根部往臍帶的尾端以環狀的方式消毒,更換棉棒重複數次,直到臍帶乾淨為止,再用95%酒精做乾燥。
判別/觀察要點:
臍帶未脫落前,每次洗澡後一定要做好臍帶護理,避免因臍帶潮濕造成感染。
臍帶掉落前後,會有比較多滲液。
臍帶如被尿濕或是糞便污染,應重新消毒。
臍帶四周的皮膚如有紅腫,或是臍帶有滲液、異味…等,可能是臍帶感染,應立即就醫。
如果臍帶已經脫落,根部還要繼續消毒至乾淨、乾燥為止。
新生兒篩檢蠶豆症結果未出來前,應避免使用紫藥水為寶寶做臍帶護理,以免出現溶血反應。
4. 紅臀/尿布疹
原因:
1. 換尿布次數過少。
2. 排便次數過多。
3. 對濕紙巾/紙尿布裡面成分過敏。
4. 其他感染問題
判別/觀察要點:
1. 是否有改善。
2. 要找到形成紅臀的原因。
3. 紅臀種類,不同原因的紅臀處理方式不同,請諮詢專業人員。
處置:
1. 清水洗屁股。
2. 不要用濕紙巾造成摩擦。
3. 評估紙尿布品牌,是否合適。
4. 晾屁股。
5. 勤換尿布。
6. 依照醫師建議給予適時給予外用藥物。
7. 用屁屁膏。
8. 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。
5. 身上疹子
原因:
熱疹的可能性最大
灰塵,棉屑或是其他原因,所造成的局部過敏。
判別/觀察要點:
1. 疹子產生的位置。
2. 新生兒衣物洗潔劑是否合適。
3. 床墊棉被清潔,避免塵蹣過多。
4. 是否有改善。
處置:
1. 合適的穿衣。
2. 開空氣清淨機。
3. 注意床墊,棉被,及其他可能接觸新生兒的物品衣物。
6. 脫皮
原因:
新生兒出生10~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,包括全身性脫皮。「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。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,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,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。
判別/觀察要點:
如果脫皮比較嚴重,可以用一些乳液或油做為潤膚。
處置:
無須特殊處裡,不要用手撕,避免造成傷口。
7. 眼屎過多
原因:
1. 感染問題。
2. 鼻淚管未通。
3. 尚無淚液將眼睛的灰塵等髒污去除。
判別/觀察要點:
1. 眼屎顏色。(黃色,可能為感染造成,需就醫)
處置:
注意清潔,清潔時,可以用一次性紗布巾。
可以將雙手洗乾淨,按摩鼻淚管的位置。
8.脹氣原因:
1. 喝奶之前大哭。
2. 喝奶時,發出聲音(親餵/瓶餵都有可能發生)
3. 母奶或配方奶在腸道消化所產生的氣體。
4. 配方奶不合適。
判別/觀察要點:
1. 是否影響新生兒正常生活(會不會吃不著,睡不著,胡鬧哭。)
2. 肚子(腹部)是否比較大。
3. 最嚴重或最不舒服的時間。
處置:
1. 諮詢專業人士,是否單純是脹氣產生的哭鬧。
2. 可以透過腹部按摩,運動,讓新生兒比較舒適。
3. 諮詢專業人士,是否可以添加益生菌。